【优优配(www.uupei.com)】
某日,夜,影院口,甲乙徘徊良久。
“到底看哪一场?”甲焦急。
“最近这一场没什么兴趣,夜场原版,可惜又太晚了。”乙答。
“唉,将就下好了,看完就回去了。”
“那好吧,也只能这样了。”乙无奈。
作出决定后,甲乙挽手走向售票窗口。影院跑马灯显示“洛杉矶之战国语配音版,八点十五分;洛杉矶之战英语中字版,十点三十分”。
散场,乙已料想到看片的感受会因为版本的问题而大打折扣,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,黑人指挥官在做战斗动员,本快速激昂的言语,经某配音演员的“演绎”后显得极其平淡无力,使得与所要表达的战斗前气氛极不相符,且更显滑稽。如此“替声”为何能通过配音导演的认可呢?在此,乙的心里画下一大大的问号。网上有评论称,“中文配音,你毁掉了洛杉矶之战。”在乙看来并非没有道理,整片唯一比较“耐听”的应该是男主角的“替声”了。从人物的刻画到战场的整体氛围,对人物之于剧情转变时的声线控制处理的极其儿戏。“生硬”、“空洞”、“毫无感情”成了乙对这部影片配音表现的最终总结。乙不由感叹:可悲的替声使得一部惊心动魄的大制作近乎毁于一旦。
为什么会出现忠诚的“字幕一族”?谁都知道,看字幕必然会使观者在听觉上有所缺失,产生顾此失彼的状态,但长久以来,由于译制片配音整体水平的萎缩,人们热衷于看字幕已成为“习惯”,这种现象其实更是“字幕族”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已。前段时间有某教授称由于观众喜欢看原版电影,所以阻碍了译制片的发展。可在乙觉得,何尝不是人才的缺失和有效的培养机制阻碍了观众看片的热情呢?根不在此,而在于行业本身。从最初做电影的普及到译制片的发展,变质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,制造出的“失魂”影片,又如何能说服人们去为如此低劣的替声买单呢?更谈何译制片行业的发展!
清醒吧,该做些事情了,不能仅仅只是为了养活一个行业而苟且活着!